奇书网 www.qishuwu.cc,滴的里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诗经。国风。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释文
1。遵:篆文从辵(辶),从尊。说文:“遵,循也。”本义为顺着、沿着。有“依从、依照”意。
“尊”甲骨文会双手高举酒杯敬酒之意。金文加出了升高符“阜”和“八”“阜”表示拾阶而上,向尊者敬酒之意;“八”表示里面盛满了酒要流出的样子。拾阶而上以敬酒,必须小心翼翼才是,否则,杯中的酒会洒出。金文加此二义符,突出了恭谨貌,以强调“尊”所蕴含的敬重、推崇意。。
故“遵”字虽然本义是“顺着、沿着”但还隐含着步履轻缓、神态庄重意,表示沿着规定的路线前进而不敢造次。就好像我们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所有人都神态肃穆,鸦雀无声,沿着指定的路线前行,这个过程就叫“遵”是谓“遵守”、“遵循”
用在本篇“遵”描述的是女人沿堤岸神情忧郁、缓步徘徊的样子。
2。彼:关于此字,卷耳一章中有分析。乃指示代词,指代较远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那、那个。恰恰是这个“彼”字,说明描述这一事件时早已变换了场所和时间。因为是回忆的当时的场景,当然要非用“彼”字不可。那么,这说明本篇亦如卷耳一般是一封信件吗?当然不是。本篇是女子在见到自己的爱人后的倾诉衷肠语。她向他描述了自己是如何每天漫步于河堤,想望自己爱人的怅惘之情。
3。汝:甲骨文从水从女。像一女子临河而泣,又似女子泪流成河状。故“汝”字有浓浓的悲情在里面,描述的是悲悲切切的小女儿态。它与“吾“相对,分别指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
“吾”金文从口从五。“五”是对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写照。“口”像容器形,表示一个人的容量、气度。因此,以“吾”自称,表示自己是谦谦君子,能充分照顾对方的利益关切,能在自己和对方之间找到利益的平衡点。故“吾”也是在表明一种不卑不亢的平等的态度。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同样作为第一人称的“我”和“予”了。“我”甲骨文像锯子一类的工具,或像被射走又射回的同一枝箭,总之是有来有回,此正所谓“来而不往非君子”是也(往往用于对对方毫不客气的回敬语中,表示自己乃以牙还牙不好惹的主儿);“予”篆文像两个织布梭子尖端交错之状,用以会梭子推来推去之意(往往用于自诩语中,表示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一丈)。因此“吾”、“我”、“予”既是对具有胸怀雅量的谦谦君子的描述,也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强调和肯定。这是中华民族个人主体意识很早就觉醒的极好例证。
而第二人称中有“汝(女)”、“尔”“汝”上面说过了,是悲悲切切的小女儿情态。“尔”甲骨文像蚕吐丝结茧形,乃所谓“作茧自缚”是也。故“汝”与“尔”一个描述的是女人小心眼儿、多愁善感的特性,一个比喻的是极端自私和心胸的偏狭。以它们作为第二人称称呼对方,含有强烈的指责和蔑视意。这就如同我们责骂对方:“你都不如一好老娘们儿!”因此,它们与第一人称的“吾”、“我”、“予”相对,正合了孔子说的那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当然,如果要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会用“子”、“君”、“阁下”等语。
具体到本篇,古往今来的译者皆以为“汝”是地理名,乃“汝水”之谓,我却以为不然。正如我在汉广一篇中解析的那样“汉”不是“汉水”“江”不是“长江”这里的“汝”当然也不会是“汝水”而是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泛泛之称,即所谓“相思河”也!乃是女子藉以向自己的爱人倾诉自己隔岸望夫、垂泪成河的相思之苦而精心选用的字眼。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篇与上一篇汉广在内容上的衔接与呼应。
4。坟:本义为“高大的土堆”引申作“堤岸”也。那直接说“岸”就可以了,为何要用“坟”字呢?“岸”本义为“水边高地、水边陆地”一般理解为与水相接处的陆地。“坟”则是高大的土堆,或者是土山,矗于近岸之处,便于登高望远也。故“坟”不是简单的堤岸,而是岸边的土山。登此土山,故用“遵”(遵彼汝坟)也。因为如前所析“尊”的金文含升登符“阜”也。因此“坟”即类似于所谓的“望夫石”、“望夫台”是也。
5。汝坟:即“相思河畔”也。准确地说是“相思河畔的望夫山”那么,这两个字是否会让我们望文生义,联想到“你的坟墓”这样不吉利的字眼呢?我认为这是必然的。并且,鉴于本篇描述的是生离死别的场景,我们并不能排除作者有隐约地预告男主人公最后战死沙场这个结局的用意。
但也许还不止于此。如果我们联系到后面极具暴力的“伐”、“枚”、“肄”我们是否还能体会到女主人公在倾诉衷肠的同时还隐含着嗔怪、责骂和咒怨呢?或者反过来,是嗔怪语中含有倾诉衷肠意呢?意谓:叫你回来你不回来(见上一篇汉广),你说你该不该打、该不该罚?就像女孩子对久别重逢、姗姗来迟的男友又掐又拧,嘴里还叨咕着:“你死哪儿去了!想死我了!我警告你,下回再不许这样!”所谓“打是亲,骂是爱”对爱人的咒怨不也是一种撒娇的方式吗?然而,用颇不吉利的“汝坟”二字,是否也是不幸一语成籖呢?
6。伐:砍,损坏。在此为攀折意。是久久等不来爱人时的一种泄愤之举,类同于她在芣苢一篇中对芣苢的做法。它出自女人之口,也是在向自己的爱人表达愤恨、警告与挞伐之意。这也符合女子在前面兔罝、芣苢、汉广中所彰显的倔强与强悍的性格。
7。条:树木的细小枝条。
8。枚:金文从木,从手持戈。篆文改为从攴。表示被修饬整齐的树的枝干,可为杖,用以击打。
因为“枚”可为杖,故“枚”实际是指干树枝。这也暗示了“伐其条枚”的时间乃是秋冬季。另外,因为“杖”有杖责之意,故“枚”亦含有警告和责罚意。
注意“条枚”与“条肄”这两组词语。说明这是干树杈上的枝条或者是湿树杈上的枝条。“条”与“枚”与“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枚”与“肄”又对“条”形成了修饰与限定。
9。惄:读“匿”从叔从心。“叔”乃以手攫取地下球茎意。说文:“叔,拾也。”其实“叔”是强调很多球茎连接在一起,用手一拽就是一嘟噜(赵本山谓之扯蛋)。是谓同根相生,同气连枝。花生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丈夫的弟弟”、“父亲的弟弟”或“与父亲同辈而年龄较小的男子”都称呼为“叔”因此,凡以“叔”为义符的字皆隐含“串结”、“小而圆”之意。例如:“淑”分析见关雎,描绘的是人滴泪滴血状;“菽”乃豆类通称也;“椒”本义是指花椒也,中国是花椒的原产地,至于辣椒,那是后来才从南美引进的;“寂”异体字从口从叔,表示屋小人孤,鲜有喧语,引申为寂静无声之意;“督”所谓小眼聚光,也或者是从缝隙、小孔处窥视,故督有监督意等等。
“惄”有释作“饥”的,有释作“忧”的。其实都不确。“惄”实际就是产生联想了,多心了,因此胡思乱想,因此内心不舒展,不敞亮,不痛快,疙里疙瘩的。即所谓的钻牛角尖儿了,小心眼儿,想不开。故“惄”是紧张、焦虑、郁闷、怅惘、悲伤、恐惧、纠结、愤怒、绝望等不良情绪的总称。故“忧思貌”只是“惄”的引申义之一。具体到本篇,鉴于女子的话说得凶巴巴的,又是“汝坟”又是“伐”、“枚”、“肄”什么的,所以“惄”取“不平、愤懑”意。
“惄”还见于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我心中充满忧伤,痛苦不安如万杵齐捣)
10。调:从言从周。“言“代表话语。“周”甲骨文像平等划分区域,平等分配资源,细密周到无所遗漏意。金文以之为基础,另加义符口。说文:“周,密也。从用、口。”
“用”甲骨文像骨版上的卜兆,表示可据之行事。老子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此所谓的“用”应该是将看似一无是处、微不足道的龟壳、骨版制成卜版,从而变废为宝、点石成金,使之具有了更大的、不同寻常的功能——这大概才是“用”的真实含义。换言之,从龟壳到卜版华丽转身的过程,就是“用”
如前所述“口”像容器形,表示一个人的容量、气度。因此“周”不管是依甲骨文、金文,还是说文,其实都是在表示“周全无遗”、“平等无差”的含义。无论美丑善恶、贤愚不肖,大家都汇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在同一口锅里吃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事业放大并彰显出来,这就是“周”故“周”代表的是同舟共济、混同一宇的集体主义观念。故“周”有“细密、完备”、“致密、紧密”、“牢固、使牢固”、“亲近、亲厚”、“保全”、“接济、救济”、“普遍、全面”等含义。故中国古代有周王朝。以“周”为国名,正是在阐明其大一统且兼具包容性的立国理念也。故凡从“周”取义的字皆与周全、混合等义有关。
故“调”乃是表示各种意见,各种见解达于和谐之意也。应读作tiao。说文:“调,和也。”可是,如果没有鲜明的立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里的“调”就不是“调和”而是“挑拨”了。对着异性唠些让人耳热心跳的痒痒嗑儿,使劲儿往男欢女爱的方向上凑,这样的“调”就是“戏弄、挑逗”
具体到本篇“调”应读tiao呢,还是应读diao?抑或如一般释者所言:“调,通朝,早晨”?
广雅。释言:“调,啁也。”这是另一种解释。但以言相戏为调(tiao)。而“啁”亦可读tiao,乃戏谑意。故所谓“调,啁也”中的“啁”并不像我们想当然的读zhao或zhou“啁”应该反过来是“调”的通假才是。
而“调”通“朝”意为早晨... -->>
【诗经。国风。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释文
1。遵:篆文从辵(辶),从尊。说文:“遵,循也。”本义为顺着、沿着。有“依从、依照”意。
“尊”甲骨文会双手高举酒杯敬酒之意。金文加出了升高符“阜”和“八”“阜”表示拾阶而上,向尊者敬酒之意;“八”表示里面盛满了酒要流出的样子。拾阶而上以敬酒,必须小心翼翼才是,否则,杯中的酒会洒出。金文加此二义符,突出了恭谨貌,以强调“尊”所蕴含的敬重、推崇意。。
故“遵”字虽然本义是“顺着、沿着”但还隐含着步履轻缓、神态庄重意,表示沿着规定的路线前进而不敢造次。就好像我们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所有人都神态肃穆,鸦雀无声,沿着指定的路线前行,这个过程就叫“遵”是谓“遵守”、“遵循”
用在本篇“遵”描述的是女人沿堤岸神情忧郁、缓步徘徊的样子。
2。彼:关于此字,卷耳一章中有分析。乃指示代词,指代较远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那、那个。恰恰是这个“彼”字,说明描述这一事件时早已变换了场所和时间。因为是回忆的当时的场景,当然要非用“彼”字不可。那么,这说明本篇亦如卷耳一般是一封信件吗?当然不是。本篇是女子在见到自己的爱人后的倾诉衷肠语。她向他描述了自己是如何每天漫步于河堤,想望自己爱人的怅惘之情。
3。汝:甲骨文从水从女。像一女子临河而泣,又似女子泪流成河状。故“汝”字有浓浓的悲情在里面,描述的是悲悲切切的小女儿态。它与“吾“相对,分别指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
“吾”金文从口从五。“五”是对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写照。“口”像容器形,表示一个人的容量、气度。因此,以“吾”自称,表示自己是谦谦君子,能充分照顾对方的利益关切,能在自己和对方之间找到利益的平衡点。故“吾”也是在表明一种不卑不亢的平等的态度。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同样作为第一人称的“我”和“予”了。“我”甲骨文像锯子一类的工具,或像被射走又射回的同一枝箭,总之是有来有回,此正所谓“来而不往非君子”是也(往往用于对对方毫不客气的回敬语中,表示自己乃以牙还牙不好惹的主儿);“予”篆文像两个织布梭子尖端交错之状,用以会梭子推来推去之意(往往用于自诩语中,表示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一丈)。因此“吾”、“我”、“予”既是对具有胸怀雅量的谦谦君子的描述,也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强调和肯定。这是中华民族个人主体意识很早就觉醒的极好例证。
而第二人称中有“汝(女)”、“尔”“汝”上面说过了,是悲悲切切的小女儿情态。“尔”甲骨文像蚕吐丝结茧形,乃所谓“作茧自缚”是也。故“汝”与“尔”一个描述的是女人小心眼儿、多愁善感的特性,一个比喻的是极端自私和心胸的偏狭。以它们作为第二人称称呼对方,含有强烈的指责和蔑视意。这就如同我们责骂对方:“你都不如一好老娘们儿!”因此,它们与第一人称的“吾”、“我”、“予”相对,正合了孔子说的那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当然,如果要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会用“子”、“君”、“阁下”等语。
具体到本篇,古往今来的译者皆以为“汝”是地理名,乃“汝水”之谓,我却以为不然。正如我在汉广一篇中解析的那样“汉”不是“汉水”“江”不是“长江”这里的“汝”当然也不会是“汝水”而是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泛泛之称,即所谓“相思河”也!乃是女子藉以向自己的爱人倾诉自己隔岸望夫、垂泪成河的相思之苦而精心选用的字眼。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篇与上一篇汉广在内容上的衔接与呼应。
4。坟:本义为“高大的土堆”引申作“堤岸”也。那直接说“岸”就可以了,为何要用“坟”字呢?“岸”本义为“水边高地、水边陆地”一般理解为与水相接处的陆地。“坟”则是高大的土堆,或者是土山,矗于近岸之处,便于登高望远也。故“坟”不是简单的堤岸,而是岸边的土山。登此土山,故用“遵”(遵彼汝坟)也。因为如前所析“尊”的金文含升登符“阜”也。因此“坟”即类似于所谓的“望夫石”、“望夫台”是也。
5。汝坟:即“相思河畔”也。准确地说是“相思河畔的望夫山”那么,这两个字是否会让我们望文生义,联想到“你的坟墓”这样不吉利的字眼呢?我认为这是必然的。并且,鉴于本篇描述的是生离死别的场景,我们并不能排除作者有隐约地预告男主人公最后战死沙场这个结局的用意。
但也许还不止于此。如果我们联系到后面极具暴力的“伐”、“枚”、“肄”我们是否还能体会到女主人公在倾诉衷肠的同时还隐含着嗔怪、责骂和咒怨呢?或者反过来,是嗔怪语中含有倾诉衷肠意呢?意谓:叫你回来你不回来(见上一篇汉广),你说你该不该打、该不该罚?就像女孩子对久别重逢、姗姗来迟的男友又掐又拧,嘴里还叨咕着:“你死哪儿去了!想死我了!我警告你,下回再不许这样!”所谓“打是亲,骂是爱”对爱人的咒怨不也是一种撒娇的方式吗?然而,用颇不吉利的“汝坟”二字,是否也是不幸一语成籖呢?
6。伐:砍,损坏。在此为攀折意。是久久等不来爱人时的一种泄愤之举,类同于她在芣苢一篇中对芣苢的做法。它出自女人之口,也是在向自己的爱人表达愤恨、警告与挞伐之意。这也符合女子在前面兔罝、芣苢、汉广中所彰显的倔强与强悍的性格。
7。条:树木的细小枝条。
8。枚:金文从木,从手持戈。篆文改为从攴。表示被修饬整齐的树的枝干,可为杖,用以击打。
因为“枚”可为杖,故“枚”实际是指干树枝。这也暗示了“伐其条枚”的时间乃是秋冬季。另外,因为“杖”有杖责之意,故“枚”亦含有警告和责罚意。
注意“条枚”与“条肄”这两组词语。说明这是干树杈上的枝条或者是湿树杈上的枝条。“条”与“枚”与“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枚”与“肄”又对“条”形成了修饰与限定。
9。惄:读“匿”从叔从心。“叔”乃以手攫取地下球茎意。说文:“叔,拾也。”其实“叔”是强调很多球茎连接在一起,用手一拽就是一嘟噜(赵本山谓之扯蛋)。是谓同根相生,同气连枝。花生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丈夫的弟弟”、“父亲的弟弟”或“与父亲同辈而年龄较小的男子”都称呼为“叔”因此,凡以“叔”为义符的字皆隐含“串结”、“小而圆”之意。例如:“淑”分析见关雎,描绘的是人滴泪滴血状;“菽”乃豆类通称也;“椒”本义是指花椒也,中国是花椒的原产地,至于辣椒,那是后来才从南美引进的;“寂”异体字从口从叔,表示屋小人孤,鲜有喧语,引申为寂静无声之意;“督”所谓小眼聚光,也或者是从缝隙、小孔处窥视,故督有监督意等等。
“惄”有释作“饥”的,有释作“忧”的。其实都不确。“惄”实际就是产生联想了,多心了,因此胡思乱想,因此内心不舒展,不敞亮,不痛快,疙里疙瘩的。即所谓的钻牛角尖儿了,小心眼儿,想不开。故“惄”是紧张、焦虑、郁闷、怅惘、悲伤、恐惧、纠结、愤怒、绝望等不良情绪的总称。故“忧思貌”只是“惄”的引申义之一。具体到本篇,鉴于女子的话说得凶巴巴的,又是“汝坟”又是“伐”、“枚”、“肄”什么的,所以“惄”取“不平、愤懑”意。
“惄”还见于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我心中充满忧伤,痛苦不安如万杵齐捣)
10。调:从言从周。“言“代表话语。“周”甲骨文像平等划分区域,平等分配资源,细密周到无所遗漏意。金文以之为基础,另加义符口。说文:“周,密也。从用、口。”
“用”甲骨文像骨版上的卜兆,表示可据之行事。老子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此所谓的“用”应该是将看似一无是处、微不足道的龟壳、骨版制成卜版,从而变废为宝、点石成金,使之具有了更大的、不同寻常的功能——这大概才是“用”的真实含义。换言之,从龟壳到卜版华丽转身的过程,就是“用”
如前所述“口”像容器形,表示一个人的容量、气度。因此“周”不管是依甲骨文、金文,还是说文,其实都是在表示“周全无遗”、“平等无差”的含义。无论美丑善恶、贤愚不肖,大家都汇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在同一口锅里吃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事业放大并彰显出来,这就是“周”故“周”代表的是同舟共济、混同一宇的集体主义观念。故“周”有“细密、完备”、“致密、紧密”、“牢固、使牢固”、“亲近、亲厚”、“保全”、“接济、救济”、“普遍、全面”等含义。故中国古代有周王朝。以“周”为国名,正是在阐明其大一统且兼具包容性的立国理念也。故凡从“周”取义的字皆与周全、混合等义有关。
故“调”乃是表示各种意见,各种见解达于和谐之意也。应读作tiao。说文:“调,和也。”可是,如果没有鲜明的立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里的“调”就不是“调和”而是“挑拨”了。对着异性唠些让人耳热心跳的痒痒嗑儿,使劲儿往男欢女爱的方向上凑,这样的“调”就是“戏弄、挑逗”
具体到本篇“调”应读tiao呢,还是应读diao?抑或如一般释者所言:“调,通朝,早晨”?
广雅。释言:“调,啁也。”这是另一种解释。但以言相戏为调(tiao)。而“啁”亦可读tiao,乃戏谑意。故所谓“调,啁也”中的“啁”并不像我们想当然的读zhao或zhou“啁”应该反过来是“调”的通假才是。
而“调”通“朝”意为早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